- 构建贯穿全学段的劳动教育支持环境
为了推进以创造性发展为核心的劳动教育,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和田路小学便在全校各年级、各班级中试验如何“在劳动中研究劳动”。全校所有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全部参与,自由组合为项目团队,共同确定团队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全校101个项目。项目团队共同探讨101个项目,解读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意义,根据项目所在的领域分门别类至学科延伸型劳动、校园服务型劳动、生活细节型劳动、公益志愿型劳动、文化感知型劳动和职场体验型劳动六类。分类体现了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组织化”,不仅有利于监督和管理,更有利于针对特定的项目类型制定匹配相应的目标和评价工具,对于提升项目质量来说也是必要的。
创造性劳动教育以项目为依托,其“弹性”体现在每个项目的持续时间从1天到一个月不等,这便需要高效利用校内劳动课的有限课时,将课堂中的问题延展到课外,也就引申出了空间的联通性。课外的问题带进课堂,促进学生将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能够最大程度的从每个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得到必要的帮助。
-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性劳动教育氛围
唯有来源于生活,项目的开展才能更鲜活。学生才更容易通过探究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掌握一定的技能,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实践、探索的热情,激发学习动机。[3]如何让小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需要教育内容本身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将劳动教育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赋予创意加以解决,是和田路小学坚持劳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最直接体现。从发现问题到界定问题,从方案创想到成果制作,学生成为劳动教育的主人,由此产生的不仅是劳动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高度提升。为了找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学生从“拒绝”劳动到“争先恐后”地劳动,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课”到“项目”,从“教”到“育”,创造性劳动项目的推进让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让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的养成成为日常。
2.营造良好氛围,创造随处可见
创造不仅限于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是培养其创造性、激发其创造性的“活教材”。把校园的每一处都变成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地方,让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充满学校的角角落落,是和田路小学营造创造的校园文化时最先考虑的内容。在有限的校园里,让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给给学生无限的挥洒创意的空间。譬如,如何使空间有限的书柜井井有条且便于取放?教室里的劳动工具如何摆放更为合理?在清扫学校楼梯上的垃圾纸屑时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楼道的清扫更高效呢?学校用水量很大,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每到课间,同学们游戏打闹的声音都会很刺耳,如何解决校园内的噪音问题?这些基于真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够成为一个劳动教育的场所。而当一个项目成果被推广到全校使用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便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带着发现的眼睛看学校,当团队或班级的成果被采纳真正解决了学校的问题时,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关系更加紧密,“和田是我家”已经深深烙在了每一个和田学生心中。
- 打造“教师+家长”的项目导师团队
与此同时,数量众多、门类繁杂的劳动项目对于学校来说既是成果又是挑战,一个项目至少需要一位导师给予学生辅导和支持,这意味着101个项目就需要101位导师。为了弥补专职劳动课教师数量不足的缺陷,学校通过对外招募的方式将家长引入项目团队。这也是基于《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倡导的劳动教育要有机融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五个方面规定的执行。作为项目导师的后备军,家长对五个方面的劳动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造性劳动以项目化学习方式为依托,但非教师出身的“家长导师”对于项目化学习较为陌生,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学校专门安排教师帮助家长导师了解项目化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指导能力,发挥好引导和支持作用。在兼顾创造性劳动项目导师质量和数量的问题上,和田路小学大胆地通过赋能教师和家长的方式,为学校储备了一支厚实的导师团队。
- 搭建评价体系与教研制度互促互进的系统
在具体评价标准的拿捏上,要摒弃固步自封、泥古不化的固化尺度,建立鲜明、高标准、开放性的多维评价观。[4]和田路小学通过坚持创造教育20多年的经验意识到项目成果可视化与成果展示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促进作用,基于劳动成果创建和分享的角度制定创造性劳动项目评价体系。项目学习的评价是伴随着成果的产生、完善而进行的,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5]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性劳动的特点,考虑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指向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培育,进而结合项目化学习形成性评价的评价策略和工具,制定了横向评价项目(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过程、合作探究、成果创建和展示),纵向评价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成果)的立体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选拔和评比,而是为了加强沟通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参与创造性劳动项目的积极性。为了发挥评价的真实作用,和田路小学建立了创造性劳动项目年级组长负责制的管理制度,以年级为单位,组织项目导师在每学期初对确定选题的各个项目进行研讨,明确项目实施计划和评价方案。学期内定期组织工作会议,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从评价中获得反馈,对评估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优质项目,组织示范观摩和集体研讨。学校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生对于创造性劳动项目的最真实反馈,学生视角的问题建议对于项目推进和评价体系的改进具有很好的参照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素娥,柳礼泉.习近平论弘扬劳动精神的三重意涵[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3-7.
[2] 周兴国,曹荣荣.论劳动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条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30-38.
[3] 杨伊,夏惠贤.项目学习:课程与教学改革热点新透视[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4(02):36-43.
[4] 潘涌.当代教师:如何走向教育家境界[J].人民教育,2014(22):26-27.
[5] 夏惠贤,杨伊.项目学习:模型建构与可为路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42(0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