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路小学:走向创造无边界

2022/6/1 9:35:21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最新资讯


        创造是什么?创造就是一点点改变。

        和田路小学,在曾经大家都不谈创造的上世纪80年代,从科技教育起步,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中找到理论支点,开始走上一条创造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坚持走了近40年的路,不管面临怎样的艰难,始志不渝。

        小学阶段的创造教育是奠基教育,和田路小学以“创造,就是一点点改变”为办学理念,以“点燃创新之火”为校训,以“让创造成为乐趣、让创造成为习惯,让创造成为理想”为目标,践行和田范式的创造教育。


一、创造教育四十年

        让每个孩子都会创造,让每个孩子都能创造。回顾40年的创造教育,和田路小学聚焦核心突破要素,凝炼有效教育方法,归纳教育实践规律,提炼创造教育育人系统,共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创造技法源起(19802001),关注个别学生,依靠个别教师,以和田十二技法为标志,形成“创造力培养是有法可循”的实践经验;

        第二阶段课程体系建设(20012013),培植部分学生,调动部分教师,逐渐确立“让创造成为乐趣、习惯理想”的理念和目标,构建了学校创造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有序有法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第三阶段创造系统建构(20142018),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全体教师,明确 “学思做创”一体化的理念,以“全人、全员、全流程、全系统”方式,建立小学生创新素养3C-POWER动力系统,形成“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科学有效”的实践经验;第四阶段创造辐射推广(2019至今),立足“学校—家庭—社会”,实现“人人—时时—处处”,明晰“创造无边界”的理念,以“工具、载体”为支持,打造创造平台,初步形成“无边界学校培育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

二、创造的过程就是改变的过程

        创造就把不相关的事情做得有联系,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把有难度的事情做得有创意。

        极尽可能的创造“变换术”

        学校着力打造“小学生创造学院”、学校创意SPACE、“文墨书香”博物馆、创造艺廊、生态养殖园等多个共享区域,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都能得到发展,将创造性学习带入学校环境和改造行动中,营造开放、包容的浸润式创造学习空间。

        极尽可能的让每个人成为创造者

       会创造的人都可以是教师。培育“全能”和“全科”教师,建立了由学科教师—专业教师—社会专家—志愿教师—行业领衔共同组成的创造教育的联合体;学校的创造教育向家庭开放,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在“创爸创妈”课程活动过程中,亲子共同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也能当教师,让师生互为教者与学者。

       极尽可能的创新“学校课程”

       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校以课程为抓手,探索了创造教育的培养序列。《跟老师学发明》提炼出“和田创造十二技法”,从单一课程走向多类课程;《让创造成为理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多类课程走向课程体系;《中国创造&正在创造》系列读本对不同中国式主题的探索研究,将动手与动脑、科学与艺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课程体系走向教学统整。至此,课程发展历经了1.03.0阶段,创造教育课程图谱基本成型。

        极尽可能的管理“创造文化”

和田路小学自1980年起,以陶行知“创造宣言”为指导理念,开展小学生创造性启蒙教育。新时期历经“教研改进,流程再造,环境更新,学生成长,文化重塑,绩效评估,教师发展,设计学习”等多个区域融合,继承发展“创造宣言”。


三、学习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一个生活中的小发现、小问题,就是学习的切入口。学习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基于真实问题情景,学校尝试寻找技法与思维之间的共同点,技法关联思维,思维带动技法,创造思维方法进阶为创造学习方法,形成“六步创造学习法”,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和方法,聚焦学习者中心,形成多元创造形式,沿用至学科学习和创新活动中,将创造学习时空扩展至课堂学习时空,蔓延至校园生活时空,延展至家庭、社会时空。


四、发展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

        2020年底学校正式成立上海静安创造教育研究院,至今已经举办两届上海市、全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创意活动,集聚全国近百所联盟学校,共享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消融创意资源壁垒,形成“一校发展—院校一体—区域辐射、全市影响、全国拓展、海外联动”的无边界辐射推广模式。


五、走向创造无边界

       人人时时处处皆创造,随时随地随形皆学习。围绕人的发展,达到创造无边界,做面向人人的创造教育,办有日常创新力的学校。

        1、与时俱进的理念:从点燃创新之火到创造无边界

        学校创造教育的理念扎根于现实,逐步实现跨越与更新。

        从“几个人创造—部分人创造—全体创造”。在原先拔尖指导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创造教育的受众面,从对个体创造行为的呵护,到群体创造能力的培养,再到个性化创造的发展。

        从“偶发的创造—有方法的创造—有意义的创造”。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起始,为让生活更美好而创造,进而为社会、为国家的责任担当而创造。

        从“创新实验室—创造学院—创造学园”,构建“学—思—做—创”融为一体的全流程、全场域整体化支持环境,实现教育时空的延展。

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皆创造,随时随地随形皆学习”的创造无边界教育理念,探索一种惠及所有学生的创造教育,一种教育常态下的学校探索。

        2、迭代优化的探索:从要素突破到系统构建

       与理念相匹配,学校实施创造教育的载体不断突破。

        从“特色活动—特色课程—课程体系”。学校创造教育课程经历了从1.03.0的更新和丰富,2014年起,建立了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两个相互联通的结构;从兴趣课程到方法课程,从活动课程到项目课程,从早晨进校到“三点半课后”提供选择和必修,创造内容来自于校园、来自于实践。创造课程无处不在,创造学习随时发生,实现了创造内容的升华。

       从“创造技法—思维闭环—六步创造学习法”,聚焦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通过“感知、行动、表达”三要素,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学习,循环性学习,实现了创造方法的递进。

       从“成果评价—专利认定—综合测评”,搭建集合“创意表达、创新引荐、成果展演、综合测评”功能一体的评价平台,实现了创造评价的多元化。

         3、凝心聚力的推动,从一校创新到广域更替 

         创新格局的不断扩大,为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更新路径和资源。

         从“教创造—慧创造—自创造”。学校培养创新型教师,形成了创造教育胜任力的目标和路径。全员皆是创新者。

         从“学校单体—集群共创—平台共建”。2020年底,在成立的上海静安创造教育研究院基础上建立“少创联萌”平台,运用技术,为学生提供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用手边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的环境,将创新学习的评价转而为展示、自评、大众化、数据化评价,是提供分享交流、成果传播转化的平台,这是走向创造无边限的基础阵地。 

        学习即创造,生活即创造,创造在学校,创造在无限。在研究创造教育前行的道路上,学校将继续以更前瞻的视角和更高效的实践落实“走向创造无边界”的教育境界,为更多学校提供创造教育的“和田经验”。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